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钦州景点游记,以及钦州景点尾海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 1,旅游景点,每一处都让人流连忘返">广西钦州不可错过的绝佳旅游景点,每一处都让人流连忘返
  • 2,初唐四杰之首—王勃与广西沿海古运河的故事

广西钦州不可错过的绝佳旅游景点,每一处都让人流连忘返

三娘湾

三娘湾是中华白海豚的故乡,旅游资源丰富,每年吸引众多游客。海岸边绿树成荫,与沙滩、海浪融为一体,形成了十分迷人和壮观的风景。这里石头怪异,形态多样,可以坐在石头上,观看海景,谈天说地,好不惬意。在这里,还可以参加海滩篝火晚会,跳渔家秧歌,来一场沙滩排球,活动丰富多样,体验繁多。或者静静地看着海豚在大海里嬉戏打闹,与海豚来一次亲密接触。

八寨沟

八寨沟位于群山之间,地理构造奇特,风光自然原始,且有丰富的历史遗迹,文化底蕴深厚。八寨沟内有众多水潭,潭水清澈,倒映着山间的绝美风光。这里环境幽深,神秘诱人,让人忍不住来一场大自然的冒险。

六峰山

六峰山是由六座山峰组成,山上怪石嶙峋,树林茂密,有众多天然岩洞,景观独特秀美,是钦州的八景之一。这里还有众多古庙、牌坊、碑林、石关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显得尤为的和谐,让人流连忘返,沉醉不知归途。

越州天湖

越州天湖长达6.5公里,位于丛山之间,湖水清澈湛蓝,像是一颗蓝宝石,遗落在了这群山之间,显得尤为的迷人。碧波荡漾,湖内百岛丛生,景观十分壮丽。

五皇山

五皇山有着典型的亚热带雨林,这里有着高山草原、花岗岩奇石、溪流瀑布等奇观,引人入胜,让人沉醉其中。五皇山上的奇石形态各异,形成了独特的地质景观。山上时常可见的云海变幻莫测,给人一种十分缥缈和梦幻的感觉。听着流水潺潺,感受着直泻而下的瀑布带来的视觉冲击,尽情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一切体验。

钦州老街

钦州老街是广西的文化历史名街,这里的骑楼建筑大气庄严,斑驳的外墙陈旧富有历史年代感,在历史的沧桑中,感受着以前这里的繁荣景象。来这里逛一逛,走一走,感受着骑楼的别样风情,品味这座城市经过历史沉淀的韵味。

七十二泾

七十二泾是钦州著名的景点,这里一百多个绿松石岛屿散布在海面上,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景观甚是迷人。坐在小船上,在岛与岛之间的海路上穿梭,身临其境感受着奇观异景,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般美妙。

大芦村

大芦村是中国传统的古村落,这里历史悠久,还保留着众多历史遗迹。是广西保存得最完好,规模最大的明清建筑群。这里的建筑群是典型的岭南明清建筑风格,气势恢宏,格局工整,装饰精美,十分具有特色。这里环境古朴,且传承了多种民间传统活动。

烟霞山

烟霞山赤壁红岩,是典型的丹霞地貌。这里山峰险峻奇特,风光秀丽,以独特的地质景观,吸引众多游客前去游览。烟霞山上怪石嶙峋,形态各异,瀑布纵流,让人叹为观止。红色的砂岩与苍翠的丛林相辉映,景观独特且迷人,生态景观十分壮丽。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初唐四杰之首—王勃与广西沿海古运河的故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些朗朗上口的经典名句出自唐代一位天才少年之手,他就是王勃。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唐代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王勃自幼聪敏好学,六岁能文被赞为“神童”。十六岁进士及第,授官后多次被贬,仕途坎坷。上元三年(676年),王勃一路南下前往交趾(今越南,源于《礼记》"南方曰蛮,雕题交阯",是古时对今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地区的鄙称)看望任交趾县令的父亲王福畴,途经南昌受邀登滕王阁,作出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到交趾探望父亲后返回,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时刚二十六岁。

王勃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和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不朽之作。唐高宗曾称赞其 “大唐奇才”。在得知王勃溺亡后,高宗长叹:“可惜,可惜,可惜!”像《滕王阁序》这样的文章,一篇便足以名垂千古。试想,如果王勃没有过早的离世,以他的才华,加之阅历的增加,必会有更多惊艳世人的佳作,成就会更大。

王勃遇难于北部湾防城海域,今防城港江山半岛白龙尾海一带。由于当时所乘为四五米长的小舢板船,船小颠簸遇风浪而翻,王勃被船夫捞起,因不懂水性呛水昏厥,后过度惊悸而亡。一代风流才子王勃就这样葬身于北部湾的惊涛骇浪之中。越南北部的义安省宜禄县宜春乡原建有王勃墓及祠庙, 1972年毁于战火,今仍存有王勃雕像。

王勃前往交趾的路线,正是东汉马援南征交趾的路线之一。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派出50万大军征服岭南百越,修建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岭南的珠江水系。公元42年,东汉马援南征交趾,斩首反叛的征侧、征贰姐妹。马援大军正是通过灵渠由长江进入珠江流域后,兵分两路:一路由北流江、南流江南下至合浦郡,沿着北部湾海岸线进入交趾;另一路沿着珠江郁水、左江逆江而上,进入交趾境内后转行陆路南下。秦始皇修建灵渠,沟通了岭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马援的行军路线则开拓了岭南地区至交趾的线路。由于第二条线路绕行较远,线路曲折,且要陆行,因此费时颇多,因此历朝历代赴任交趾的官员,走的大多第一条线路,也就是出海线路。受限于当时的造船工艺和航海条件,加上交趾郡北面防城海域处因“三险” (风高、浪急、礁多)的缘故,航线上的翻船事故频发,航行风险巨大。远赴交趾成为一种贬官惩罚的象征,官员们大多对此心有余悸。王勃的溺水而亡,让这条入交趾线路更引人瞩目。

越南(古称交趾、安南)北部与我国的广西、云南毗邻,历史上两国之间很早就有了极为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古代越南与中国的交流历史,以公元968年为界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先秦时期一直到北宋初年,越南一直属于中国各个朝代的直辖领土。第二个阶段,经过两次白藤江之战,越南先后脱离了南汉和宋朝的管束辖制,正式独立建国,与中国保持藩属国关系,一直持续到清末。

唐朝末年,大唐国力日衰,西南边陲小国南诏(今云南一带)就跳出来骚扰大唐边境。咸通年间(860—874年),南诏两次攻陷安南(安南即安南都护府,前称“交趾”)和岭南西道邕州(南宁),朝廷派出大将高骈率军南征,击退了南诏。

高骈[pián](821--887年),晚唐名将,出身武将世家,祖父高崇文是唐宪宗时期名将,父亲高成明担任唐朝禁军高级军官、神策军都虞侯。高骈承袭父职,年轻时弓马娴熟,武艺超群,曾经一箭射落天上的两只大雕,被称为“落雕侍御”,名噪一时(真正的“射雕英雄”)。高骈先后被封为安南都护、静海军节度使、渤海郡王,威震天下。

击退南诏之后,高骈“招怀溪洞,诛其首恶”,维持安南地方安定,并从中原征调工匠,建成了“大罗城”(越南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越南首都河内的前身)。李公蕴在《迁都诏》中称赞道,"高王(高骈)故都大罗城,宅天地区域之中,得虎踞龙蟠之势,正南北东西之位,便江山向背之宜。其地广而坦平,厥土高而爽垲,民居蔑昏垫之困,万物极蕃阜之丰,遍览越邦,斯为胜地"。

高骈敏锐的洞察到唐军和南诏反复争夺安南的根本原因:唐军的战斗力强,装备好,却输在了交通和补给方面;而南诏离安南很近,又地理位置偏僻,瘴气丛生,唐军士兵无法攻占,所以,当唐军退却,南诏又会再次进攻安南,如此反复。于是高骈做出了一个相当具有战略性的举动:修建沿海运河。只有当后勤保障供应充足了,大唐军队才能常驻安南,南诏才不敢放肆。

当时的安南与大唐贸易和人员往来通道,主要依靠北部湾沿海的海道,水路湍险,巨石梗涂,密布暗礁,海上经常大风大浪,来往商船每每在此触礁或难抵风浪翻沉,一时成为制约安南与内地联系的瓶颈,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就在这条线路上遭遇风浪翻船溺水而亡。

越南《安南志略》记载高骈时,附有《天威径新凿海派碑》具体记载了沿海古运河开凿的过程与历史功绩。碑记开首便点明了古运河开凿的自然与历史背景:北部湾大海,“巨浸无涯,接天茫茫,狂飙卷蹙,骇浪屹起”。舳舻难涉,往往“摧橹裂帆”,覆溺无救。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为解决平定交趾二征之乱的“馈运”问题,曾“凿石穿山”,欲开运河。结果是“死役者不啻万辈”,“伏波无术,乃甘其息”。马援受限于当时的时间和能力,尽管做出了尝试,但却未能完成沿海运河的开凿(因此有部分记载说沿海古运河开凿于汉代),实际上沿海运河是由唐代的高骈开凿完成。

高骈以“广州馈运艰涩,骈视其水路,自交至广,多有巨石梗途,乃购募工徒,作法去之。由是舟楫无滞,安南储备不乏,至今赖之。”当时,交安南至广州间的水路多有巨石阻挡,航运往来不便,高骈于867年,募工凿潜石,开通"天威径"(沿海运河),缩短了安南至广州沿海航运线路,使漕运畅通。自此之后,"舟楫无滞,安南储备不乏,至今赖之"。从高骈收复安南,一直到唐朝灭亡,都没有再丢失过。

天威径是蜀地直通云贵的一条古道,是西南地区最古老的茶马古道之一,古道名起源于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传说:诸葛亮第七次擒获孟获后,孟获曰:“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也”,“天威径”由此而得名。高骈著有诗《过天威径》:豺狼坑尽却朝天,战马休嘶瘴岭烟。归路嶮巇今坦荡,一条千里直如弦。因此高骈用“天威径”命名开凿的沿海运河,意即这条通道与天威径古道一样关键和重要,显示了大唐王朝的威严和皇恩。

实际上沿海古运河开凿于唐代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和咸通九年(公元862年)之间,在高骈之前的历任交州刺史、安南都护都曾下令开凿,直至高骈上任后才真正完成。

沿海古运河目前所知的一共有三段:防城港江山半岛的潭蓬古运河、防城港企沙半岛的“皇城坳”古运河和钦州的“杨二涧”古运河。这三段古运河构成了一条古代高速公路式的沿海通道“天威径”,借助海滩和洼地加以人工开凿,避开了北部湾曲折海岸线上的半岛地形以及海上的风浪和礁石和海盗,有效缩短了航线距离,保障了船运的安全便捷。 沿海古运河“天威径”对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固边安民,作用甚大。后因安南独立与宋朝交恶,屡犯边境,自10世纪起,往来安南与内地的漕运停滞,“天威径”就逐渐被废弃了。

潭蓬古运河名字源于运河所在的江山半岛潭蓬村,潭蓬古运河位于江山半岛月亮湾附近的潭蓬村和潭西村之间,又称“天威遥”、“仙人垅”,因运河所经之处仙人坳全是海石结构的丘陵,工程浩大若非仙人,在古代实在难以开凿,因而被称为“仙人垅”(传说是工程停滞时,半夜仙人做法,放出闪电劈开巨石才能修筑而成,所以叫此名)。运河宽数米,长约10公里,拦腰穿过江山半岛,把防城港和珍珠港海湾沟通连接起来,原来海水涨潮时可通航。潭蓬古运河大部分处于岩石结构、顽壁累累的丘陵地带,其中一段石壁水下保留有“咸通九年三月七日”和“湖南军”等石刻,记录了运河开凿的年代和开凿单位。经千百年风雨侵蚀,主河段仍基本保存完好,四周植被繁茂,常年流水涓涓。运河东入口的虾塘形成沧海桑田美丽风光。1981年潭蓬古运河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皇城坳”古运河和“杨二涧”古运河名字则源于明末清初一个“英雄人物” 杨彦迪。杨彦迪,又名杨二。是一位明末清初反清复明的农民军首领,原为郑成功的部将。明末清初活跃于钦州、防城港一带,后成为海盗,并自称杨王,当地人又称杨义。

杨彦迪以防城企沙半岛为中心,称王后在今港口区公车镇与光坡镇交界处修筑了“王城”,并疏浚了当年唐代高骈修建的”天威径”沿海运河,以防城、钦州、北海及其附近的北部湾海域为统治范围,形成了一股与清朝对抗的割据势力。

为杜绝“海患”,封锁反清复明的势力,清廷甚至下达了“封海令”:钦廉地区(钦州、北海、防城)沿海的渔民百姓退至内陆50公里以外定居,海岸线一律不留船只与人口。

而后清庭派遣“平南王”尚可喜率大军前往征讨,杨彦迪战败后率部退往真腊(今越南南部),杨部后裔自称“明乡人”,仍以大明后裔自居,越南当地人称为“明香人”。

杨彦迪在钦州防城当地活动了二十多载,在当地留下了许多故事和传说。如钦州这一段古运河叫“杨义涧”,有一个地名叫“杨义垌”,都是以杨彦迪的当地名称杨义命名。传说杨彦迪就是借这条隐秘的古运河来往躲避清兵的追捕。杨彦迪在企沙半岛修筑的王城一带,后来称为“王城澳”(澳即小海湾的意思,例如澳门),后来逐渐传成了现在的名字—皇城坳(实际上杨彦迪并未称皇,只是称王)。王城澳旁的古运河,也称为皇城坳古运河,当地百姓称杨彦迪为“杨皇帝”,称古运河为“皇帝沟”。而距皇城坳东北三公里处,还有一个“王府村”,得名也来自杨彦迪建的“王城”。防城港市的江山半岛潭蓬古运河边,有一座古老的小庙--“杨王庙”,里面至今仍在供奉杨彦迪的神位,神位上赫然写着“杨义皇帝神位”和“护国保民”、“万民安康”字样,后来又加上了伏波将军马援的神位一起供奉。当地群众逢年过节或出海捕鱼,常来烧香祈福,香火不断。此外还有杨王藏宝的传说等等,给这一段历史增添了神秘色彩。

在当年修建企沙一级公路时,施工队曾在皇城坳地段挖出大量唐代铜钱,村民也曾从附近捡拾有各种文物、瓦片瓷片等等。2016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派出考古队对皇城坳遗址进行考古试掘,随后公布了考古调查报告,初步探明:“皇城坳为南宋时期的城址,皇城坳一带发现众多宋代遗址群”、“具一定的等级规格,属于官方机构“,“有些设施可能具有防御功能”、“各遗址表土还发现青花瓷等晚期遗物,表明南宋之后仍有人在此活动”、“时代混杂,难以断代”,“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等等。周去非《岭外代答》:钦州博易场,是宋代同交趾进行物资交流的重要场所,位于当时钦州城外江东驿。当时交趾商人“遵岸而行”,“舟楫往来不绝”。种种迹象表明古运河唐代时就已有各种商船漕运活动,宋代时皇城坳一带成为官方的博易场或驿站、兵寨等,此后明末清初由杨彦迪在此修筑“王城“,形成了今日的皇城坳遗址。

现在的古运河,大部分早已淤塞,有的填土修路,有的改作稻田,有的成了鱼塘、水库,剩下隐藏在幽林深处,隐隐能看出河床和人工开凿的痕迹。保留较好的“潭蓬古运河“,因为江山半岛已规划作了旅游发展,日后必定会作为旅游开发呈现给世人,而企沙半岛的 “皇城坳古运河”因为企沙半岛规划为工业开发的关系,早已被各种修路、架桥、填土分割得七零八落,不见了当年的风光。据说文物部门将会把三段古运河整体打包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强古运河的保护和开发。

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并记住这条有着一千多年历史、我国唯一的沿海古运河,以及承载在古运河上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了解北部湾海岸那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种种过往。